杭州圖書館內(nèi)的這位“拾荒老人”,因“看書前洗手”、“查閱醫(yī)書自己醫(yī)治腿疾”等細節(jié)感動了不少網(wǎng)友。然而,他的真實身份其實是高中退休教師,每月有5600多元退休金。2015年12月老人因車禍搶救無效過世,整理遺物時,人們從他的包裹里找到了捐贈證書和信件。拾荒不是為了補貼家用,而是捐資助學。
從1994年開始,獨居杭州的韋思浩老人一直用“魏丁兆”這個筆名默默地捐資。許多學生給他的信件都已經(jīng)泛黃了,從近處的浙江景寧縣,遠到黑龍江孫吳縣,都有他捐助的學生。
老人的二女兒吳女士告訴記者,韋思浩生前“愛書成癡”!凹依飼鴪罂於训轿蓓斄。我們每次取得好成績,他都很開心。姐姐退休后去看他,他還勉勵她要好好學習,給后代做榜樣。”
老人在生前也是以這樣的形象進入公眾視野。每天他都會到圖書館看書。一落座,把拾荒的家當放好,起身不是去拿書,而是直奔洗手間。秋冬水很涼,他還是仔仔細細把手洗干凈。看不清書上的字,又沒錢配眼鏡,他只能將臉貼在書報前。
“父親不是一個外向的人,生活非常簡樸,房子到現(xiàn)在還是毛坯,不讓我們給他裝修!眳桥空f,父親給家人打電話都用公用電話。每次女兒們從外地坐火車來看他,只能守在家門口,有時候一直從早上等到傍晚,最后連一面都沒見著。
“我們老了,大腦要萎縮了。要不斷充電,不斷得到精神支撐。”在生前接受媒體采訪時,老人認真地說。
即將樹立起來的“拾荒老人”銅像是老人的半身像,加上底座高度為1.6米,老人身下是一疊報紙和書籍,旁邊還有不離身的竹棍和一些塑料瓶!敖(jīng)歷好幾次修改才定下最后方案,老人就是這樣在圖書館看書的。”設計銅像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告訴記者,“雕像采用簡單硬朗的線條來體現(xiàn)老人一種內(nèi)在的精神力量,有棱有角體現(xiàn)老人的性格,用雕像的語言來講述平凡卻動人的故事!
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樓含松說,“韋思浩是一個有愛心的教育者,他走了,但他的精神,不能從這座城市中逝去!